統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“五位一體”總體布局,協調推進“四個全面”戰略布局,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,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觀大勢、謀大局、慮長遠、解難題,統籌兼顧、綜合協調,突出重點、帶動全局。
習近平經濟思想從新發展階段目標任務出發,統攬經濟與社會、人與自然、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,運籌速度與質量、效率與公平,聚焦一個“協”字,道出思想的廣度、深度與維度,是為萬世開太平的經濟學。
協調發展:以理念之變掌握發展中的歷史主動
GDP,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。
2012年,中國經濟增長新世紀以來首次回落到8%以下。
“速度再快一點,非不能也,而不為也?!?/p>
“我們不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,而是強調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立足點?!?/p>
立足中國國情,立足新發展階段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歷史方位,牢牢掌握新時代發展的歷史主動。
這是再塑經濟發展路徑的深刻變革——
面對“三期疊加”復雜局面,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鮮明提出,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,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。
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,凝聚著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深邃思考,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的新發展理念,在對局部與整體、歷史與未來、中國與世界的深刻把握中登高望遠。
以新發展理念重構發展邏輯,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就此展開。
這是打造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辯證邏輯——
東海之濱,大江奔涌,書寫著新時代江海交匯的傳奇故事。
“將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”,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。
我國幅員遼闊,各地人口、資源稟賦差異巨大,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。
“不平衡是普遍的,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。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?!笨倳浬羁讨赋?。
千鈞將一羽,輕重在平衡。
長江經濟帶發展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同并進;京津冀、粵港澳、長三角打造活躍增長極;西部大開發、東北全面振興、中部地區崛起、東部率先發展蹄疾步穩……
“我們要學會運用辯證法,善于‘彈鋼琴’,處理好局部和全局、當前和長遠、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,著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、城鄉協調發展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”。
大棋局接續落子,相連成勢,區域協調發展空間布局愈加清晰。
這是兼顧速度與質量、統籌規模與結構的重大舉措——
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,大量關鍵設備、核心技術依賴進口;一些地方“兩高”項目盲目發展……
如果說“失衡”是我國經濟結構的痛點所在,那么“均衡”就是結構調整、動力轉換的主攻方向。
“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,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,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”“必須堅定推動結構改革,寧可將增長速度降下來一些”……
針對有效供給不足、供需錯配等結構性問題,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,以“三去一降一補”為重點任務,習近平總書記對癥下藥。
這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和先手棋——
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。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,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、審時度勢,及時提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新戰略。
“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、環境、條件變化提出來的,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”“在新發展格局下,中國開放的大門將進一步敞開,同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”。
協同共進:以內涵之變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
山西大同郊外,從空中俯瞰,兩只“大熊貓”格外顯眼——這是全球首座大熊貓造型的光伏電站,每年發電量可供約3.4萬個家庭使用一年。
大同曾面臨“一煤獨大”的產業困局,更面臨污染嚴重的生態困局。川流不息的運煤車蕩起沖天煤塵,久而久之給云岡大佛披上了一層“黑袈裟”。
近年來,百年“煤都”加速向“新能源之都”邁進,經濟更加健康,還換回了年均300余天的“大同藍”。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,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,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。
這是實現永續發展的必然要求——
環境問題的本質是高資源消耗、高污染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問題,表現在產業結構、資源環境效率等方面。
“我們不能吃祖宗飯、斷子孫路,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”“應該遵循天人合一、道法自然的理念,尋求永續發展之路”“殺雞取卵、竭澤而漁式的發展是不會長久的”……
從“兩個文明”到“三位一體”“四位一體”,再到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“五位一體”總體布局,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進入全面推進、全面協調、更具中國特色、引領全球發展方式的新階段。
一系列重大部署宣示黨中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——
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,綠色發展成為新發展理念重要組成;
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,建設美麗中國;
2018年3月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;
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“推動綠色發展,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”……
一系列制度改革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駛入快車道——
重塑人與自然的關系: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》等數十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相繼出臺;
生態環境質量成為硬約束: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、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、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有效實施;
以制度之力助推污染防治: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管理、河(湖)長制、禁止洋垃圾入境等環境治理制度落地生效;
發揮綠色經濟政策引導作用:綠色金融改革、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、環境保護稅開征、生態保護補償等環境經濟政策進展順利。
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“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,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”……
習近平總書記指明方向,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歷史性、轉折性、全局性變化,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、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、高品質生活相得益彰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發展之路。